1工业分析: 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个项目分析的总称。 2外在水分: 在一定条件下煤样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所失去的水分。 3内在水分: 在一定条件下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 4全水分: 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的总和。 5一般分析煤样水分(又称空气干燥煤样水分、曾称分析煤样水分): 在一定条件下,一般分析煤样在实验室中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大致平衡时所含有的水分。 6最高内在水分: 煤样在温度30℃、相对湿度96%下达到平衡时测得的内在水分。 7化合水: 与矿物质结合的、除去全水分后仍保留下来的水分。 8矿物质: 煤中的无机物质,不包括游离水,但包括化合水。 9灰分: 煤样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所得的残留物。 10外来灰分: 由煤炭生产过程混入煤中的矿物质所形成的灰分。 11内在灰分: 由原始成煤植物中的和由成煤过程进入煤层的矿物质所形成的灰分。 12碳酸盐二氧化碳: 煤中以碳酸盐形态存在的二氧化碳。 13挥发分: 煤样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并进行水分校正后的质量损失。 14焦渣特征: 煤样在测定挥发分后的残留物的粘结、结焦性状。 15固定碳: 从测定煤样的挥发分后的残渣中减去灰分后的残留物,通常用100减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得出。 16燃料比: 煤的固定碳和挥发分之比。 17有机硫: 与煤的有机质相结合的硫。 18无机硫(又称矿物质硫): 煤中矿物质内的硫化物硫、硫铁矿硫、硫酸盐硫和元素硫的总称。 19元素硫: 煤中以游离状态赋存的硫。 20全硫: 煤中无机硫和有机硫的总和。 21硫铁矿硫: 煤的矿物质中以黄铁矿或白铁矿形态存在的硫。 22硫酸盐硫: 煤的矿物质中以硫酸盐形态存在的硫。 23固定硫: 煤热分解后残渣中的硫。 24全磷: 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总和。 25全氯: 煤中无机氯和有机氯的总和。 26真相对密度: 20℃时煤(不包括煤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27视相对密度(曾称视比重、容重): 在20℃时煤(包括煤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28散密度(又称堆密度、曾称堆比重): 在规定条件下,容器中单位体积散状煤的质量。 29块密度(曾称体重): 整块煤的单位体积质量。 30孔隙率(又称孔隙度): 煤的毛细孔体积与煤的视体积(包括煤的孔隙)的百分率。 31弹筒发热量: 在氧弹中,在有过剩氧的情况下,燃烧单位质量试样所产生的热量。 32恒容高位发热量: 煤样在氧弹内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减去硫和氮的校正值后的热量。 33恒容低位发热量: 煤的恒容高位发热量减去煤样中水和燃烧时生成的水的蒸发潜热后的热值。 34元素分析: 碳、氢、氧、氮、硫五个项目煤质分析的总称。 35灰成分分析: 灰的元素组成(通常以氧化物表示)分析。 36着火温度: 煤释放出足够的挥发分与周围大气形成可燃混合物的最低燃烧温度。 37观测值: 在试验中所测得或观测到的数值。 38极差: 一组观测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值。 39偏差: 一个观测值与一个规定值之间的差值。 40平均偏差: 各观测值与其平均值差值(取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41总体(曾称母体): 作为数理统计对象的全部观测值。 42个体: 总体中的一个,即指一个观测值。 43总体平均值(又称均值): 总体中全部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44方差: 各观测值与平均值差值的平方和的均值。 45标准偏差(曾称标准差): 方差的平方根。 46变异系数: 标准偏差占平均值(取绝对值)的百分数。 47真值: 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 48误差: 观测值与真值或约定真值之间的差值。 49系统误差: 观测值比真值系统偏高或系统偏低的误差。 50随机误差: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51精密度: 一组观测值互相接近的程度。 52准确度: 观测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53允许差: 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两个或多个观测值之间允许的最大差值。 54重复性界限: 一个数值在重复条件下,即在同一试验室中,由同一操作者,用同一仪器,对同一试样,于短期内所做的重复测定,所得结果间的差值在95%概率下不能超过此数值。 55再现性临界差: 一个数值在再现条件下,即在不同试验室中,对从试样缩制最后阶段的同一试样中分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所做的重复测定,所得结果的平均值间的差值在特定概率下不能超过此数值。 56置信度: 统计推断的可靠程度,常以概率表示。 57临界值: 统计检验时,接受或拒绝的界限值。